眷眷往昔--追忆李临潘大师!
作者:地毯专业委员会 时间:2022/10/31 15:26:22
李临潘,他是西安人,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津渡过的。在天津,他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地毯事业。1974年中国赠送联合国的壁毯《長城》,是他的高光时刻。
1971年,中国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4年国家决定向联合国赠送礼品,壁毯《长城》是其中之一。长城壁毯是以上海为主设计制作,天津备选。备选的《长城》是由李临潘组织、设计和指导制作的。
对于長城壁毯,李临潘和他的助手们有成熟的构思:以“古国新貌、前程似锦、壮阔伟岸,金碧辉煌”为创作主题。画面有“千山万壑、逶迤茫茫、葱茏磅礴”之感。
织壁毯首先要画出等幅的油画稿。李临潘是学油画的,又懂得地毯的织作工艺,因此,面对10米宽的画布,他和助手们胸有成竹。
1974年6月1日,从天津各地毯厂抽调上来的15位织毯高手,并排坐在10米宽的机梁前,《長城》的织作正式开始。工人们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设计者们全程跟踪指导,织作过程有条不紊。经过两个半月的紧张、精心的织作,以高超的技艺完成了任务。
8月29日天津和上海的壁毯赴京送审。外交部、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看后,对选哪块壁毯,迟迟不做表态。
壁毯选上海还是天津?
9月16日两块毯子掛在人大会堂的西大厅里,由中央领导定夺。
9月17日早晨八点,天津的有关人员接到一份简短的通知:经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审查批准,决定将天津织的长城壁毯(下图)作为赠送联合国的礼品。
1974年10月7日,中国赠送联合国的长城壁毯,悬挂在联合国总部二楼的休息厅上,并举行了交接仪式。
这幅宽十米,高五米雄伟壮丽的毯面,千山万壑、阳光灿烂,气势磅礴,树木郁郁葱葱,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欣欣向荣。
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赞叹不已“太好了!”、“真美!”、“巧夺天工!”、“身临其境!”……纷纷称赞这块巨毯,使休息厅面目一新。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我国的外交付部长乔冠说,“今天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西安人,李临潘是如何与天津结缘,走上地毯之路的呢?
调动
1962年冬,天津惠中饭店。一个瘦瘦的,目光深邃的青年,在等待着工作分配。他叫李临潘,原是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缉,因困难时期青海画报停刊,被天津人事部门引进来津。
在等待了十几天后,李临潘被分配到天津地毯工业公司。对此他并不不情愿,因为所学专业和地毯不太塔界。
李临潘是学绘画的,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59年毕业分配时,凭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满腔热忱,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青海西宁。希望在那里通过藏区生活的体验,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工作者。
1960年青海省粮荒严重 ,为了生产自救,出版社开荒种地办农场。李临潘虽然刚刚参加工作,却因劳动积极、肯吃苦,被任命生产大队长,并被吸收入党。
李临潘在青海(图)
农场劳动半年一轮换。
对于本职的美术编辑工作,李临潘坚持深入牧区体验生活,画了大量写生,创作了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
牧区写生(图)
创作稿(图)
在深入牧区中,他向藏民学习藏语,教藏民缝被子包饺子,和藏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青海工作的三年,使他有了强烈的西北情结。
改行
有着西北情结的李临潘,来到了祖国东部的海河之滨。以“服从国家需要”的担当,接受组织安排进入工业系统,开始了他的地毯事业之旅。
李临潘坚持“踏实人生”的信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要想有所成就,应该踏踏实实经历生活,专心致志干好工作。在青海,他是这样做的,到了天津,他同样如此。
初到地毯公司,李临潘以大量的阅读和经常的下厂实践,了解有关地毯的历史、现状、种类及生产过程。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他逐渐成为地毯业的“行家”。
李临潘了解到,天津地毯享誉中外,早在1893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1903年,又在美国路易斯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天津成为近现代出口地毯的发祥地。
19世纪30年代,天津地毯工业达到辉煌时期,出口量占全国第一。但是解放以来一直吃传统的老本,用老工艺重复生产旧图案,已不能满足外贸出口的需要。因此,李临潘向领导提出,为了地毯的创新和发展,组建地毯设计研究室。
1964年,由工艺、绘画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和优秀的地毯绘图技术人员组成的,全国首家地毯设计研究室成立,李临潘任组长。
西北考察
1965年,为了适应外贸出口对中国手工地毯传统图案的需求,李临潘建议并且带领地毯考察组,朔本求源,开展了向明、清以来中国西北民族民间地毯美术学习的打基础活动。
他们历时八个月,行程万里。走遍了内蒙、陕北、宁夏和甘肃、青海等地的山村、帐篷和寺庙。描绘和拍摄了上千幅民间地毯图案,为年轻的设计队伍提供了学习传统的丰富资料。
西北民间地毯(图)
在考察中,李临潘发现蒙藏的黄喇嘛教派,与西北民间古旧地毯的生产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农牧区的每个喇嘛庙都是一个地毯陈列馆,大喇嘛和活佛的座垫或地毯,还都是精致的特殊图案。400年来喇嘛庙就是支撑西北民间地毯存在和发展,尤其是高级地毯的主要市场。
考察组在喇嘛庙临摹古地毯(图)
於是考察组奔赴 偏僻的牧业点、崎岖的山林,到西拉木林大庙、百灵庙、武当召、准葛尔召等大喇嘛庙研究、临摹地毯图案。
去准葛尔召的路上,驼行李的毛驴吃草去了,考察队员们l就地吃午餐(图)
考察队员们的生话非常艰苦,经常是带着冷水和干粮,日以继夜的工作。由于体力透支,他们中间进行了一次人员轮换,而带队的李临潘一直坚持了八个月。1965年春节就是在阿拉善左旗贺兰山颠的北寺度过的。
这次考察,开阔了视野,锻炼的队伍,为日后的地毯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档新品种地毯(图)
从1964年开始至80年代末李临潘领导着一个专业班子,成系列的创作新图案新产品。形成了120道,150道、200道等高档新品种地毯,促进了全国地毯行业创新热潮。新品种的畅销,提高了中国手工地毯在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地位。
下放
文革期间,地毯公司解散,研究室被烧。李临潘下放到地毯八厂政工科搞外调,后来又被长期借调到地毯三厂搞壁毯。
他离开机关如魚得水,如同在青海深入牧区一般,在与地毯工人和基层干部的相处中,了解生产、广交朋友。当时地毯厂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他这个平易近人的大学生持欢迎态度。
李临潘被借调到地毯三厂,是困为文革中礼、展品壁毯的制作需要他。
和地毯不同,壁毯是挂在墙上的艺术欣赏品。以往的壁毯多表现平面的国画效果,色彩比较简单。而写实风格的领袖人物画和风景画,因其有复杂的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在壁毯中难以表现。因此,李临潘借鉴油画的技法丰富壁毯的表现效果。
他深入染色车间,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适宜壁毯染色的新工艺;又与织毯师付们相商,创造了织作写实性壁毯的拼色绒结工艺。
拼色绒结工艺(图)
此工艺是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规律,用有限色彩的毛纱,拼出无限多的色彩色调。在设计人员的指导下,可以充分表现画面的写实效果。
壁毯《走向胜利》
运用这种方法,他指导工人织作了《毛主席去安源》、《东方红》、《井冈山》《天安门》、《走向胜利》等礼、展品,以及送联合国的大型壁毯《長城》。
筹建地毯研究所
文革结束,社会生活趋于正常。为了地毯事业的发展,李临潘和他的同事们积极筹地毯研究所。
他们所筹建的是新型的研究所,它区别于以往只搞设计的工艺美术性质;是把艺术与科技结合,设置地毯的设备工艺、情报检测、图案创新、和新品试制等专业研究部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地毯产业,以适应地毯这一大宗出口现代工艺美术品的发展要求。
新型的研究所对全国地毯改进工艺,增加新品,提高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刊物《地毯参考》多年来坚持报导国际地毯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对发展中国机织地毯,丝织地毯等现代产业起到了巨大作用。至今,国家地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仍设在天津地毯研究所中。
著书 《中国地毯》
1980年,李临潘出访美国。在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看到有关中国地毯的介绍,有不少不够准确的地方。以前也见到有英、德、美、日等国学者著述,品评中国地毯难免谬误,且有歧视中国的观点。
李临潘用20年的地毯学识积累成书,目的是肃清国外学者对中国地毯的偏见。
1983年,由李临潘撰稿与另外三位中外专家合著的《中国地毯》一书由美国阿姆让斯艺术出版社出版(英文版)。
书分中国地毯的沿革、品种、工艺、材料、辨古和图案寓意等章节七万余字及二百余幅插图。图文并茂,是一部大型图书。此书被国外毯业界,誉为关于中国地毯的“最权威”著作。
荣誉
地毯,并非李临潘所学专业,最初也不是他志趣所在,但后来却成为地毯业的专门人才,这和他对工作的专注、钻研是分不开的。
干了数十年的地毯技术工作,己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在不断的进取中,他获得成果。他感到工作已不单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成为生活的必要内容和乐趣。
他的主要获奖:
198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
1988年,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1991年,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
1992年,天津市科委授衔“地毯设计与工艺专家”
尾声
1980年代末开始,乡镇地毯迅猛崛起。到90年代,农村地毯厂的数量己十倍于城市地毯厂。利益驱使,大量质次价廉的胶背地毯充斥了市场。相对工资水平较高的城
市地毯厂,难以为继。天津的十几个地毯厂纷纷转型、倒闭。
李临潘于1987和1996年,两次主持引进了当代国际先进的机织毯技术。两个成套设备的产能,达到6000万平方米。这是为适应国内迅速扩大的装饰材料市场的需要,也是城市地毯行业面临的产业调整的一条途径。
1998年,李临潘62岁,他选择了退休。
退休后的李临潘仍然关注关心着地毯事业。在全国地毯行业协会和地毯标准化委员会发揮重要作用。
另外他还继续发挥壁毯特长,应邀主持设计和指导制作了天津周邓纪念馆的大型背景壁毯《海阔云舒》及《津湾广场》、《布达拉宫》等。这些壁毯是在武清县崔黄口织作的,因市区内已不存在国有地毯厂了。
大型背景壁毯《海阔云舒》
李临潘和《海阔云舒》
津湾广场(2010)
李临潘在崔黄口指导织作《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2014)
2017年末有关方面还想邀请他设计制作“一带一路”的大型壁毯,要赴河北省某地织作。那时他多年的癌症己病情严重,无力承担了……
绝笔——这他为壁毯《一带一路》画的设计草图之一, 也是他此生最后一幅画作。
……李临潘走了,永远地走了。生前他把遗物己打理的整整齐齐,其中大量是有关地毯的资料、笔记、书稿、教材、个人心得、获奖证书……这些以后也许没什么用途,但那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值得家人永久珍藏。
仅以此记念李临潘逝世三周年。
2022.10.29 高棠敏
(此文为李大师爱人高棠敏老师所作,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