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纤维与艺术

《宝塔山•黄土魂》

 此件高比林编织作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林乐成教授创作完成。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旅游景区。林乐成教授的此项纤维艺术作品《宝塔山•黄土魂》充分地体现了材料美、工艺美、形式美和装饰美的特点,呈现黄土高原神韵,很好地烘托了空间气氛,以此致敬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时光的足迹》

 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尼跃红编织而成。世间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但是最令人珍惜唯有时光,因为它总是以线性的方式不知疲倦地向前流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的脚步。时光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自古以来凡欲成就事业者皆惜时如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似乎是不可见的。然而,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在我们周遭的所有事物上都留下了足迹,成为我们感知时间的标记。斑剥的漏痕、枯槁树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历程,让记忆成为永恒。这就是作品要揭示的主题。


《结绳•记疫》

《结绳•记疫》由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海东于2020年创作。疫情无情人有情,岁月的静好,是因为有英雄们的守护,我们应该从内心里感恩时代英雄,也应用艺术的形式铭记为了祖国繁荣安定而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作品中这些戴口罩的人物图像是每天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学习的过程中收集的,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创作方式采用图像处理、喷绘、结绳等技艺进行记录式表现。通过特定地点、城市生活和肖像记述了疫情时期艺术家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将思考与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直面困境与危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共同创造出艺术与时代互相连接的网络,构成我们共同呼吸的综合体。


《共生体》

《共生体》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吴帆创作。这是一组以手工编织为主体的大型金属纤维装置作品。底部造型以植物根部形态为基础,变化为有机的生命体态,外部采用各种不同形态的植物的叶与种子构成一组生命共生体,寓意下沙地域文化中的人情事故、风土风俗,都因这一片水土而发生关联,并最终融为一体。


《瞳》

《瞳》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纤维艺术与空间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任光辉和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系主任、教授陶肖明共同创作而成。这件作品将光导纤维材料、激光镭射技术、数码编织技术、音控交互技术结合在一起,不仅提升了纤维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并扩展到听觉、交互等全方位的感知。当观者的目光与心志在游移这组作品的过程中,对熟视无睹的瞳孔镜像将重新进行审视,从而为作品填充更多诠释的可能和意义。


《中国元素-春夏秋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洪兴宇,采用中国传统汴绣工艺创作了此件《中国元素-春夏秋冬》作品。用抽象的语言表现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涛声等谱写自然的和谐,生命的赞歌。作品通过刺绣实践去观察自然,认识到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与天性,从而获得禅学的智慧。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智慧,正如威廉•布莱克在诗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冰语》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鲁迅美术学院原染服系主任、教授庄子平创作的《冰语》,彰显了作者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他将传统染织植入当代艺术,改变了以往二维的蜡染和拼布的常规性表现方式,尝试借助结构中产生的空间变化,让画面产生出丰富的层次和秩序感。触觉中的硬与软,视觉上的实与虚等艺术语言要素的丰富叠加,在粗粝坚硬的结构与蜡染斑驳而单纯的色彩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蜡染的表现力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得到提升,质朴而雅致,淡定而情浓。

《路径·捷径》

 广州学院教授覃大立教授创作的作品《路径·捷径》运用传统竹编文化的结晶“六角针”编织,再融入作者原创的多曲面无龙骨成型法成型。在形式美充分表现竹编六角针特有的镂空透层美,塑造出一个既厚重又是虚幻的纠结情境。绵绵起伏的岩石,里面似乎隐藏着穿越捷径的通道,悬吊中的大岩石下面还摆放着一大块黑金钢镜面底座,反射着岩石底部,使得两个本来难得和谐之物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底座由五块版构成一个轮回的图型,似乎让人感受到九宫格的艺趣。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岳嵩创作,其壁毯创作灵感源自于朱自清先生1927年于清华园所著散文《荷塘月色》,并通过绘画性的视觉语言及编织的工艺技法将散文中的情景和意境徐徐展现,也同时展现出清华园荷塘月色的诗意景象。荷塘近处布满层层交叠的荷叶,弥望远处是连绵的睡莲,壁毯中细细的水纹穿梭在水面与浮莲之间;通过象征性处理手法将玄月浮于水面,藏在荷塘之间,渲染荷塘中神秘热闹的气氛,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相非像系列》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建创作的《相非像系列》包括《子曰》、《相马》、《他山石》,外层材料是干燥剂+塑料子母扣,金属骨架结构,内置有声控感应灯光系统。作品表达一种模糊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在快速构架信息与认知的时代,所有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都变得更密切又疏离,也许终将再也没有任何不朽的价值。


《大地风情-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实验室实验员刘全华作品《大地风情-2》运用“十字绣”的传统手工技艺,作品将钢丝布裁剪成大小不同的形状,通过拼接缝缀形成不同方向的肌理,用传统的十字绣技艺,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作品,让传统手工技艺展现不同的特色风情,远远望去,仿佛阳光照耀的黑色的土地,遍布耀眼的金色光芒,如壮丽锦缎铺就美丽画面,那是丰收的颜色,那是喜悦的音符。


《岩峿》

青年艺术家郑丹作品《岩峿》亦是以毛线和棉线为材料,运用欧洲传统高比林技法编织完成的手工挂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直指崇高,甚至被赋予人格意义,寓意崇高的理想和品性。山有形亦有声,挺拔的脊背,是它对肆虐狂风的抗议;潺潺的流水,是它优美歌声的倾诉;绵延的身姿,是它对流逝光阴的铭记。作品表达的不仅是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歌颂,更是象征我们心中有着坚韧的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兼济天下福泽众生的人文力量。

《家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一璠,2022年完成的作品《家园》以钩织工艺创作而成,共完成了40余件大小类似但是内部形态结构各异的圆形器具装置,圆形器具似是我们的地球、家园,也似保护生命的坚硬外壳,每一个内部都发出温暖的光亮,是一种对美好生命的希望。作品全部是手工制作而成,结合灯效,表达对正处于疫情当下的传统工艺、科技、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


《战“疫”——橄榄树之根》

 四川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研究生李浩宇。此件作品于“从洛桑到北京”第11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获优秀奖。表达了新冠疫情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病毒是无形的,但带来的伤害是肉眼可见的。作者把白坯布堆叠、缝合成枪支造型,将病毒带来的伤害具象化,并模拟树根缠绕盘错的感觉,象征着与疫情焦灼对抗的战场;在白坯布的造型上,以化学试剂为媒介,留下试剂呈色反应的痕迹、腐蚀肌理,将伤害源封印、锈蚀;化学腐蚀伴随放热反应,亦是一种伤害,这被腐蚀后的布,就像是经历了伤痛后的我们。橄榄树生命力极强,象征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持到永久的精神。


《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张唯创作的《溶》是以羊毛纤维为材料、羊毛湿毡工艺为主制作而成的装置作品,由403件单个作品悬挂组合而成。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对溶洞中钟乳石的观察、记录和概括,倒立的钟乳石宛如坚硬的春笋一般,自然而然,这些看似坚硬无比的外形,实则是柔软的、可触摸的内核,以此来表现自然中生命外在和内在的反差与矛盾。


《清零》

《清零》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夏敏嘉创作。其作品《清零》运用桑皮纸与羊毛等自然纤维材料肌理与特性,将社会现存的病态现象实物化,表达人类、自然本身都是纯粹的,但在后天恶性质的信息侵染后所呈现的病态反应,都是应当被我们正视并纠正的,就像将“毒瘤”从本该健康的躯体里清除一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身心、正面的心态以及优良的生存大环境。


《韵 · 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赵锦宏的作品《韵·行》,2021年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以高比林编织工艺制作完成,表达了每个人的个体都是自我性的,蕴含着自身本体的内意;而个体的内在意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运动着,自发性的阐述本我的价值取向。同时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个体、社会之间的链接包含着某种法则,其因人而异。世间万物的变迁,内在本体的自省延续,两种维度的空间语境,伴随着韵律的变化而运动着,行进着。通过韵的范式,构成行的视觉语境,表述着本元。


《红纱轨迹—烟火》

     《红纱轨迹—烟火》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岳明月的作品,作品灵感来源于中世纪壁毯《启示录》。描绘了对生命起源的想象,通过在水光纱上进行数码制版刺绣,运用4种色线构建烟火的燃烧景象,延续了作者对生命系列的探索。


《神曲》

《神曲》由清华大学美术学硕士生曾繁如创作。当代网络的日益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碎片化,带来便捷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传统纸本阅读的地位。本作品以但丁的代表作《神曲》为材料,辅以油画框、鱼线等综合材料,采用悬挂的方式,旨在唤起人们对书籍的最初情感,激发阅读意识,扩大对但丁其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也引发有关数据与纸媒、人工与自然的思考。


《婚姻故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李婧怡以自己的母亲为参照,思考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母亲认为自己的婚姻并不能算是不幸福,但传统的礼教让她感受到了束缚与歧视。创作者重新审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抓住传统中式婚礼这一仪式性的一刻作为创作元素。


《妙语生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李培筠的作品《妙语生花》于2021年入选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是运用纸黏土和子母扣创作而成。表达了有时候、有些人口若悬河,故意夸大其词妙语生花,如同鸭子嘎嘎一样呱噪,仿佛鸭嘴中绽放出的花朵,实际上毫无是处,事实永远强于雄辩。


《思如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郭杨的作品《思如网》以多种针法的传统绣面构成,将绣面上乱针绣的部分延伸、缠绕、悬挂。该作品获2020年“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银奖。整件作品的展陈方式借鉴了蜘蛛网的形态,联想到关于坚持不懈的蜘蛛的寓言故事,类比个人在创作时经历的反复。


《聴》

  喀左高比林壁毯有限公司艺术监制栾新玉的作品《聴》。“你是我们心中的一片蓝,是海、是蓝天、是星空、是一切梦想的开端。我们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星辰大海,用简单源于自然的色彩,在经纬编织中去谱写百年骄傲!”























版权所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地毯专业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宾馆南道4号 邮编:300061    电话:+86-022-28379083 传真:+86-022-28379082 28379083
网站设计/制作/推广:【安徽网站建设卫来科技 提供】